2022.03.06-2022.06.26
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99号L207,益丰外滩源2楼
无限与一页
艺术+ 上海画廊将展出艺术家张晓栋的个展“千页·无限”,展期从2022年3月5日开始,持续至4月17日。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跨越了艺术家超过15年的职业生涯,其中,包括他制作完成的第一部龙鳞装书籍装帧作品,及今年初他刚刚完成的千页系列中的最新一副,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张晓栋的艺术世界。
张晓栋独特的艺术由“书页”开始,并在当代语境下不断创造着新的可能。他自幼喜欢书籍,书页上优雅的排列组合在那时候起便一次次安抚和治愈着他。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即使在电子书逐渐兴起,纸质书渐渐式微的今天,书籍在张晓栋眼中始终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既是一处承载人类文明的空间、又是一艘可以跨越时间的飞船。
书籍装帧艺术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许多传统技法如今已无人问津。约15年前,张晓栋便开始专注于研究书籍装帧,师从中国著名的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下,他终于成功将业已失传,始于唐代的龙鳞装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展览中呈现的《三十二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是他完成的第一部龙鳞装装帧作品。与我们熟悉的阅读方法略有不同,龙鳞装在中国书籍装帧历史中,介于卷轴装向册页装过度的时期,随着书卷的展开,层层书页如同鳞状有序排开,展开后的书页随风微微飘动,令人联想起一尾仿佛有了生命的游龙,异常震撼。这种装帧方法对精确度的要求非极高,任何细节稍有偏差将会影响到最终的整体效果,曾经,这种复杂精密的装帧方式只在皇室传承,供天子享用,因此可用“龙鳞“冠名。
在书页的层叠之间,艺术家发现了一个浅浅的,但是全新的空间。基于此,艺术家进一步推进这种独特表达的可能性,开始了他命名为“千页”的艺术创作。“千页”的诞生有个颇为神奇的故事,或也可以说来自于一次偶然。张晓栋的一件佛教题材作品初次去布达拉宫展览的时候,因为藏地独特的气候,页子竟全都翘了起来,观者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滑动页片,惊喜于里面一闪而过的画面。展览结束之后,这件作品就一直放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朋友来拜访时也一次次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这让艺术家灵机一动,如果把这些卷曲的部分剪下来会怎么样?就这样他拿起剪刀开始了修剪,一种全新的表达出现了,画面异常地生动。页片的叠加,搭建起了一个多纬度的世界,赋予传统装帧技艺全新的空间涵义。纸张在这里延绵生长、起伏褶皱,充分展现出了艺术家的精妙技艺和独特视角,也使张晓栋的艺术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晓栋的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时,意大利策展人写道:“初看他的作品,给人一种难以辨认的惊愕之感,或许是因为引入了藏传佛教的主题, 而我个人以为,其实是源自一种更为抽象的形式。 我发现他的抽象表达是非常新颖的、天才的、强烈的、富有视觉冲击力以及诗意的召唤力。“
千页的创作从早期取材于唐卡、敦煌壁画等代表中国宗教题材绘画最高成就的绘画开始,在近些年渐渐转向了视觉语言更为抽象的表达,这一部分的作品也正是此次展览的主体:在这里,视觉元素,如颜色、形状等被一一消解和纯化,单色的作品在与光影相遇后,显得更加神秘莫测,从不同的光线和角度观看时,画中出现了一个变换无穷的世界:其中似有佛像的影子、似有延绵的山脉,又似有水波涟漪,却隐隐约约,又影影绰绰。艺术家还尝试加入灯箱,探索作品在光线下可达到的不同效果。
张晓栋通过多年制书的经验,对纸张颇有研究。除了纯白色的特质宣纸,张晓栋还尝试了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如展览中有着金属光泽的金银锡纸、栗子壳染色纸等,不断提供不同的视觉体验:其中,《非沙》便是用这种特质的染色纸创作完成,纸张特殊的“沙色”,是艺术家自己通过两年以上对栗子壳进行浸泡、发酵获得的独特颜色,仔细观看纸张,会发现上面非常细微的颜色和质感变化。《非木》则借黑白的水墨,形成了另一种风貌,同样在远观和近看之时,都有不同的体验。本次展览中还将包含艺术家最新的作品“唤醒湖底的蓝”:色彩在一度被取消后再次加入,再次印证了“千页”的无限可能性。
无限与一页
艺术+ 上海画廊将展出艺术家张晓栋的个展“千页·无限”,展期从2022年3月5日开始,持续至4月17日。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跨越了艺术家超过15年的职业生涯,其中,包括他制作完成的第一部龙鳞装书籍装帧作品,及今年初他刚刚完成的千页系列中的最新一副,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张晓栋的艺术世界。
张晓栋独特的艺术由“书页”开始,并在当代语境下不断创造着新的可能。他自幼喜欢书籍,书页上优雅的排列组合在那时候起便一次次安抚和治愈着他。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即使在电子书逐渐兴起,纸质书渐渐式微的今天,书籍在张晓栋眼中始终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既是一处承载人类文明的空间、又是一艘可以跨越时间的飞船。
书籍装帧艺术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许多传统技法如今已无人问津。约15年前,张晓栋便开始专注于研究书籍装帧,师从中国著名的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下,他终于成功将业已失传,始于唐代的龙鳞装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展览中呈现的《三十二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是他完成的第一部龙鳞装装帧作品。与我们熟悉的阅读方法略有不同,龙鳞装在中国书籍装帧历史中,介于卷轴装向册页装过度的时期,随着书卷的展开,层层书页如同鳞状有序排开,展开后的书页随风微微飘动,令人联想起一尾仿佛有了生命的游龙,异常震撼。这种装帧方法对精确度的要求非极高,任何细节稍有偏差将会影响到最终的整体效果,曾经,这种复杂精密的装帧方式只在皇室传承,供天子享用,因此可用“龙鳞“冠名。
在书页的层叠之间,艺术家发现了一个浅浅的,但是全新的空间。基于此,艺术家进一步推进这种独特表达的可能性,开始了他命名为“千页”的艺术创作。“千页”的诞生有个颇为神奇的故事,或也可以说来自于一次偶然。张晓栋的一件佛教题材作品初次去布达拉宫展览的时候,因为藏地独特的气候,页子竟全都翘了起来,观者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滑动页片,惊喜于里面一闪而过的画面。展览结束之后,这件作品就一直放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朋友来拜访时也一次次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这让艺术家灵机一动,如果把这些卷曲的部分剪下来会怎么样?就这样他拿起剪刀开始了修剪,一种全新的表达出现了,画面异常地生动。页片的叠加,搭建起了一个多纬度的世界,赋予传统装帧技艺全新的空间涵义。纸张在这里延绵生长、起伏褶皱,充分展现出了艺术家的精妙技艺和独特视角,也使张晓栋的艺术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晓栋的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时,意大利策展人写道:“初看他的作品,给人一种难以辨认的惊愕之感,或许是因为引入了藏传佛教的主题, 而我个人以为,其实是源自一种更为抽象的形式。 我发现他的抽象表达是非常新颖的、天才的、强烈的、富有视觉冲击力以及诗意的召唤力。“
千页的创作从早期取材于唐卡、敦煌壁画等代表中国宗教题材绘画最高成就的绘画开始,在近些年渐渐转向了视觉语言更为抽象的表达,这一部分的作品也正是此次展览的主体:在这里,视觉元素,如颜色、形状等被一一消解和纯化,单色的作品在与光影相遇后,显得更加神秘莫测,从不同的光线和角度观看时,画中出现了一个变换无穷的世界:其中似有佛像的影子、似有延绵的山脉,又似有水波涟漪,却隐隐约约,又影影绰绰。艺术家还尝试加入灯箱,探索作品在光线下可达到的不同效果。
张晓栋通过多年制书的经验,对纸张颇有研究。除了纯白色的特质宣纸,张晓栋还尝试了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如展览中有着金属光泽的金银锡纸、栗子壳染色纸等,不断提供不同的视觉体验:其中,《非沙》便是用这种特质的染色纸创作完成,纸张特殊的“沙色”,是艺术家自己通过两年以上对栗子壳进行浸泡、发酵获得的独特颜色,仔细观看纸张,会发现上面非常细微的颜色和质感变化。《非木》则借黑白的水墨,形成了另一种风貌,同样在远观和近看之时,都有不同的体验。本次展览中还将包含艺术家最新的作品“唤醒湖底的蓝”:色彩在一度被取消后再次加入,再次印证了“千页”的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