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上海画廊很荣幸地宣布,画廊代理的艺术家组合“他们+”(赖圣予与杨晓钢接受《芭莎美好生活》的采访:


人们都觉得绘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颜料在画板上凝结成画作,带着创作时的思绪一并封存在画框之内,让之后观看的每一位观众都能透过画作与作者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与他人、过去、未来,这场对话将永不停息。


18年前,时尚芭莎文化创新部总经理徐宁就曾采访过「他们+」,那时「他们+」组合还是叫「他们」,由两位来自于湖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学好友赖圣予和杨晓钢在2002年自由组合而成。从美院刚刚毕业,他们对世界都充满着热情和见解,希望通过画作表达对周围一切的看法,在这之前,鲜少有画作艺术家以组合形式勇于表达。


而当时还是年轻编辑的徐宁则是为了发掘在鲜活时代具有先锋独立精神的创作者们,专门找到了他们。在访谈过程中,三位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一拍即合。


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徐宁与他们再度相遇,时光匆匆流过,赖圣予和杨晓钢已然用独到的理性思考与幽默,开展着一场视觉文化价值观的逆行冒险,让每一幅题材故事的画作深入人心,「他们」也升级成了「他们+」。这20年间,他们是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世界,又是用怎样的笔触描摹他们的思绪?他们的艺术创作,如何见证着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与社会和内在自我的变与不变?藉由这次重逢,他们与我们,延续这场跨时空对谈……




提起刚毕业时,在花家地的地下室里生活和创作,每天吃饱饭就是令人高兴的事,他们想:画一间像餐厅一样的房间,每天都有饭吃就很开心了。如果有“房间”这样一个固定的“平台”,哪怕每天在里面添一盘菜,也会很有意思,这种“平台”的创作形式在后来的创作中成为了他们鲜明的标记。


偶然间受到美国艺术家爱德华‧霍珀的作品《午后的阳光》的启发,像是感受到阳光的呼唤,也促使两人将当时遭遇的问题与渴望一并放置于画面上,「同一间房」系列的雏形也由此呈现,同时也提炼出来了属于自己的议题之一:以窗窥世界。


地下室或许没有窗,但画中的“窗”却能表达出他们心中更大的世界。从窗中探寻世界和自我的变迁,各种各样平时不大可能出现在同一个空间内的人物形象角色,被他们以不同的姿态容纳在同一个空间里,而窗外是快速发展和变迁中的世界。荒诞或是焦虑,强烈的对比将时代的美好或动荡用戏剧性的画作表现出来。




作品在艺术+ 上海画廊,外滩源空间中展示


简陋的地下室,让他们体验了与北京地表生活相异的高湿度与阴暗,这种反差似乎也戏谑地呼应了「他们」作品所投射的光鲜表象背后的荒诞。为了延续彼此反自我标榜的艺术理念,也为了让他们有能力填饱肚子继续创作,赖圣予及杨晓钢决定以合作绘画探寻一条新的创作之路。


慢慢的,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更加收放自如的创作方式。与大家想象中的联合创作、共同作画的方式不太一样,赖圣予和杨晓钢在下笔之时依然保持着作为两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作。


在作画时,二人都分别是对方的“他者”,当“我”与“他者”同时在画面上施力,还不能侵犯别人的自由。有时他们是对手,各抒己见;有时他们又是战友,共同探寻艺术表达的内核与意义。


当“两个人都觉得没有必要再加东西了,再画就乱了”,一幅画就可以收手了。这种强烈的冲突和融合在资源共享和平等发言的创作规则下反而变得更有趣起来。让他们的表达更加思潮泉涌、直言不讳。




2002年赖圣予和杨晓钢便正式开始以艺术家组合,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他们有限责任公司,想做成一家概念艺术性的公司,起名叫「他们」,而不是「我们」,作品也没有个人的签名,因为「他们」是一个泛指,是第三人称,是表达者抑或旁观者。


敢想敢做的两人刚开始组合,就在北京长征空间推出一场热闹又荒诞的「他们当代艺术金像奖」,虚拟了几个奖项,制作奖杯,得奖者包括蔡国强、徐冰、刘小东等人,还备注了得奖原因,做了图片的PS,有模有样。几百人慕名而来,乌央乌央地赴约这场并不存在的颁奖典礼。


在那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绘画明星涌现的时代,「他们」反而不画任何一张画,用这个图片处理与行为艺术的方式做出对当时流行趋势的反对和呐喊。打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想顺势而为,就用他们自己的硬石头,去撞破这个世界。这样直击灵魂的反叛、硬核让他们在艺术界展露头角。


无论是组合形式还是这样别开生面的开端,都让「他们」在名声大噪的同时也注定背负着逆流而上的命运。两人个性格迥异,一个喜欢动,一个喜欢静,这种不同常常让他们的作品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幽默感”。最早绘画系列还没有这么成熟时,他们先画了「同一个电视机」,在绘制的电视上用另外一种图像聊天,像图像接龙一样,是一种有趣的绘画游戏,这种绘画游戏一直在他们的创作中发展,「他们」在用图像的方式互相对话。




作品在艺术+ 上海画廊,外滩源空间中展示


觉得画面太安静就做点破坏;觉得画面有点俗就得往回找一找。无论两个人怎么解构或破坏,画面不是一个人决定得了的,最后还是得两个人一起完成。也因为如此,画面的荒诞性或幽默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幽默是不能刻意表现的,刻意就成了做作。


一晃搭档十几年,被朋友笑称很多夫妇都离婚了,他们还在,这很难得。绘画上的分歧当然会经常出现,但按照他们的话说“现实生活里不能打架,画面里可以打”。有的时候他们甚至“打”到在画作中设置“三八线”:你画你的,我画我的,咱们谁也别干涉谁,看看最后到底会怎么样?


于是我们在「他们」的画作中看到了看似矛盾、冲突却又统一的画面,人们甚至很难分辨出画面的某一部分是谁画的。他们彼此尊重着对方的个性与思想,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与真诚,让自己的心性从画面中自然流淌出来。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又是值得挑战的。


在两个人的互助、思辨、对抗中形成某种不可言说的张力,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我们的画作的特点很明显:比一个人的画更丰富多元,涉及的题材和思想的碰撞远远多于一个人的作品。”


虽然隔几年就会有一次要分道扬镳的冲动,但仅限于艺术上的争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会取得共识。在这二十年的放弃执念、平等对话的创作模式下,他们坦言:“只要艺术理念能交流,个性不同是没有问题的。”




从2002到2023,「他们」到「他们+」,他们从未停止过洞察和思考,他们的作品中一直有一位不怎么露面的青年,似乎是他们投射在画作中的自我的缩影,这位青年以他和「他们」的视角,见证着世界的动荡与变迁。


「同一间房」系列,是他们看见了房地产在中国的重要性和矛盾所在,就把很多东西都搬进这个房子。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消费文化的盛行,画中人物在窗内虚荣、疏离、孤独…在更新换代速度如此之快的新千年里,他们将世界的繁荣和虚伪、人们的迷茫和无所归依画进了画作中。


这是一代人的成长眼光与亲身体悟,也是数代人在社会城市文明的进化中以大众化的方式被迫成长。他们用第三者的视角,回顾、审视、质疑,将传统与当下,政治与商业,经典与时尚的文化现象,经过波普的挪用、复制或再造手法,用以表达对当代艺术的观念思考。


2008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群众恐慌,让他们决定将作品里的墙面推倒,以更大视野的都市废墟「失落的天堂」陈述现实社会的种种虚假、荒诞与欲望。




作品在艺术+ 上海画廊,外滩源空间中展示


在“高度消费时代”里,漫天的物质兜售、消费愿望不断被挑衅,虚荣心和自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吹捧。当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通过书信与电话,而是通过微信、陌陌等工具进行频繁的交流。大家开始渴望是把消费用于购买“美好的时光”和“精致生活的附加值”。他们也在画作中诉说着这种戏谑与无奈。


2017年,「他们」更名为「他们+」,这个“+”号非常直观地诉说着无限延展的可能性。有别于早期作品的鲜艳色彩,这个时期他们的画作开始变得淡然起来: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和对身处环境的关怀,留意各种关系,重视相互依赖性。


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似乎是成长到一定年龄后的看淡一切。但其实,是他们在这场十几年的逆流旅程探索中,由向外的观察者转变成了向内的自省者。他们在作品中引入了“心灵”、“修为”这些空灵的意向,试图在纷杂的信息中央探讨“静心”的可能性。


收起激烈的锋芒,更想要表达时代变迁后他们心境中的情绪。追求简约的自我,享受精神的愉悦。也在表达着人们不再重视物质攀比,而是提倡“简约生活”和精神上的富足与独立,享受用努力奋斗换取真正的内心安定。虽然看似平淡,在柔和的色调与温暖的场景之下,所袒露出来的是他们凝视自我之后,珍视自己创作初心的从容。




2023年,他们与徐宁再次相遇,回溯2006年的那场采访,三人都还历历在目。而这次重逢也成为了一场新展的开端:“他们+”将在CB Lab大水花艺术中心进行“亦是行人——他们+与当代艺术对话20年特别展”。展览的启发是他们在聊天中的一个共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时代是车轮,没有停止,不断的变,不断的往前走,变和不变好似一种哲学的对立关系。而进行了二十年逆旅而上的艺术创作,他们对人生和艺术也有了新的认识。近期他们的创作里面,出现了很多像冰山、沙漠像这样的场景,需要迎着冰雪、风沙不断地逆势攀登,感受世间的无常。


这几年安静独处的生活,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研究除了组合绘画之外的事儿。杨晓钢爱上了书法,在宁静中修身养性;而赖圣予成为了老师,培养着几位他们认为是天才的艺术家的学生。也作为策展人,把学生作为「他们+」的新作品,让“+”里更多的故事继续延续。


赖圣予和杨晓钢非常感谢20多年来用的「他们」这个名字,“人若无名便可专心练剑”,不被外界的东西干扰,也不执着于所谓的名声,足可以让他们更沉浸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


生命可能就像一只蜉蝣,尽管它活的非常短暂,但是在它的一生当中也要尽量活得绚丽、精彩。在面对“艺术家”这个职业上,他们认为和其他一切职业都一样,是一份普通的劳动,作为职业,和其他所有劳动没有什么区别,伟大也好,平凡也好,都是在无常的人生洪流中游潜。


就像他们最近作品里那些陡峭冰山上的人们一样,几十载的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想要努力地爬上冰山的顶端,势必要逆着风雪而行,哪怕是纵身跃下坠入无尽的深海,也要努力溅起一个大大的水花,不枉此生。



Green BAZAAR

芭莎文化创新部

出品


总编辑:沙小荔

出品人:董云燕

监制:徐宁

项目运营:艺凡

撰文:Joycee Lisa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