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
作者:庄子睿
集体⽆意识,是由瑞⼠⼼理学家卡尔 ·荣格提出的概念。他在多部著作中都有涉及这⼀理论,但最具代表性的 是他在《⼼的结构与动⼒》的论述。荣格认为,集体⽆意识是所有⼈类共有的、祖先遗传下来的精神结构。在这套理论中,最重要的⼀个名词是被称为“原型”,指的是⽆意识中普遍存在的、可被继承的、预设的⼼理形式或模式。
集体⽆意识不基于个体经验⽽存在,也不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取的。集体⽆意识的内容从未在意识中出现过,它通过遗传与基因,代代相传。⽽其中的这种“原型”概念是集体⽆意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理学中有明确 的表现形式。在神话学中,这被称为“母题”;在原始⼼理学中,它对应于列维-布鲁尔的“集体表征”概念。 3在 ⽐较宗教学中,它被定义为 ”想象的范畴” 。很早之前,阿道夫 • 巴斯丁将其称为“初级”或“原始的思想” 。
因此,荣格称艺术家为所处时代⼼灵秘密的⽆意识的传声筒。这个称呼的重点在于“⽆意识” 。⼈类⼼中的绝⼤部分⼼理元素都是⽆意识的。 5艺术的创造过程是⼀种隐性记忆在现实中的投影呈现,尽管很多⼈都意识不到 这⼀点。 6也因此,荣格认为,艺术家是⼀群超越先知的存在。颜⾊、形状、姿态、布局,这些被隐性记忆所投射出来的视觉元素,都来⾃于潜意识深处。这是那些曾经被千百年前的双眼所记录的细节,又⼀次的再⽣ 。
以此为题眼,此次展览所带来的艺术家们,都拥有着⾮常鲜明的艺术表达。尽管创作的初衷及主题不尽相同,视觉上却能很协调地产⽣共鸣。这样的共⽣的关系构筑出了全新的⽣态圈的平衡。视觉的刺激被进⼀步放⼤,同时也在艺术品互相地衬托下,挖掘出了每个艺术家所专注的议题。这些艺术品在细节上的共性,同时也是 “集体⽆意识”理论最好的注解。
艺术家组合“他们” ,由赖圣予和杨晓钢两位艺术家于2003年组成。他们同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获硕⼠学位 。两位艺术家云游各地,运⽤⼆⼈共同的绘画来反驳当代社会的个⼈迷恋主义,随着系列作品“ 同⼀房间” 的⾛红,他们也受到了来⾃国内外的称赞。在此之后,他们的作品转向⾃然景⾊的室外场景 ,展现了西⽅风格的绘画技巧和发⼈深省的构图。 “他们”在北京、纽约、⾸尔、 荷兰举办过多场个展,并参加了众多艺术 博览会,包括科隆艺术博览会、北京艺术博览会、迪拜艺术博览会、⾹港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及纽 约亚洲当代芒术博览会。这对艺术家组合曾出现在多家出版物上,并在中央美术学院博物馆(北京)、⼴东美术馆(⼴州) 、⽩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基⾦会(悉尼) 和埃索博物馆中展出(维也纳) 。
在这次的新作中,“他们”依旧运⽤了彼此最擅长的创作⼿法,将精细到⼏乎现实的肖像置于不可思议的场景中。 画⾯中呈现了⼀⽚极地冰川,并将当前社会知名的艺术家在⾥⾯进⾏排列。 “他们”将诸如杰夫 · 库恩斯、考斯、安东尼 · ⼽姆雷 、岳敏君、草间弥⽣等⼈的知名作品注⼊在这⽚景象中,像是在进⾏⼀种神秘的仪式。 这样具象化的图像,恰似⼀个个思想钢印 ,准确地印刻在观看者的脑海中。艾伦 · 派维奥曾在他的著作《形象 与⾔语过程》中构建过⼀种“双编码理论”,即⼈类同时使⽤两种不同的编码系统 —— ⼀种是基于图像的,另⼀种是基于语⾔的。这意味着 ,当我们遇到⼀个单词和与其相关的图像时, 我们会使⽤两种编码系统进⾏处理,从⽽增强记忆。 重复出现的图像会令记忆的深刻程度呈指数倍增长。在“他们” 的作品中, 致敬知名艺术 家作品的图像恰巧符合这⼀理论的逻辑 。两位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通常如接⼒赛般轮流创作—— 由其中之⼀先 开始进⾏绘画,再接棒到另⼀位继续进⾏ 。然⽽,最终的成果确实惊为天⼈的合⼆为⼀,仿佛由⼀⼈所作。正是这样的⼀种近乎神性的和谐 ,才使集体⽆意识的理论得⽽进⼀步的升华—— 不同的个体,却因图像产⽣链接。
艺术家叶红杏,于199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的硕⼠学位 。近年,她参与多次驻留项⽬ ,包括在美国圣地亚哥卢⼠艺术学院时长⼀个⽉的艺术家项⽬ 。 叶红杏曾获多次⼤奖,如2006年由科隆国际艺术展总监与亚洲 美术 馆总监参与评选的港龙航空新锐画家飞扬⼤奖 。她的作品被中国社会各界知名⼈⼠收藏。同时, 叶红杏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欧洲以及美国的画廊和美术馆举办过展览,并参与亮相国际性的艺术盛会包括巴黎艺术博览会、伦敦艺术博览会、⾹港中⼼艺术博览会、艺术登陆新加坡 ,印度当代艺博会(新德⾥),巴塞尔迈 阿密艺博会 ,上海当代艺博会 ,北京当代艺博会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科隆艺博会,“SCOPE纽约”艺博会, “PULSE”艺博会(纽约)以及亚洲艺术展( 迈阿密)等。
与之前我们展出过的部分⼆维作品不同,叶红杏这次带来的作品,以三维的⽴体造型作为呈现。⽊板架起它们 的⾻骼,粘⼟蜕变为它们的肌肤 ,丙烯最后为它们附上纹理,这些雕塑的造型像是⼀只只展翅的彩⾊飞鸟 。然⽽,纵观艺术家职业⽣涯的创作,她的作品从⼆维到⼆点五维, 再⾄三维,这其中演化的蜕变是⾃然且可持续 的。其创作的内核是过往经验的堆叠延伸 ,你能在其中再次观测到她以往绚烂的⾊彩与宏⼤的构图,也能感受 到艺术家对于材料变化的尝试与诚意。吉斯塔尔理论中强调,相较于单独的部分细节 ,观众更倾向于关注事物 的整体。 同样绚烂的⾊彩却以另⼀种造型被勾勒,艺术品的“⾻骼”在此起了强⼤的视觉效果,并茁壮⽣长 。颜⾊成为经脉,图像不断的传承与更迭 ,进⽽⽣长成整棵⼤树。
艺术家丘斐出⽣于出⽣于留尼汪岛,但在法国长⼤。 她在巴黎学习应⽤艺术,并曾在巴黎、伦敦、胡志明市居住,过去九年她⼀直住在上海 。在她的职业⽣涯中, 她⼀直深度参与艺术、 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和时尚领域,并担任创意总监 。随着她的职位的变化,她与来⾃不同材料领域的优秀⼯匠合作,对寻找富有全球⽂化内 涵的材料和⼯艺品充满浓厚兴趣 。她始终对融合不同风格、结合不同材料和质地 ,混合⽂化影响(⽆论是通过 设计、时尚还是艺术)保持着极⾼的敏锐度 。材料组合、纹理和混合⽂化参考⼀直是她作为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的⼀部分。
这次丘斐所带来的新作品 ,亦是她⾃⼰的⼀次全新的⼤胆尝试。作为⼀个环保主义者,她的创作材料都是可循环的。她⼀直尝试在美学与环境现状中寻找⼀个完美的平衡点,也由此⽀撑起她的新作品的脉络。此次的作品 由可回收⽺⽑所制,灵感来⾃于⼤⾃然中的奇景。它们远看像是像素化了的珊瑚、海床、旷野与⼭脉 。靠近了欣赏,则会发现它们是由⼀个⼀个填充过的⽺⽑块组成的。每⼀个作品的图像都带着⼤⾃然的巧夺天⼯ ——毕 竟⾃然是最伟⼤的艺术家 —— 同时也带着⾃然赋予的⽣命⼒。
艺术家冷术,作为中国新崛起的先锋雕塑家代表之⼀,他有着众多的头衔: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雕塑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等。他来⾃于雕塑世家,他的⽗亲,中国知名雕塑艺术家冷天明, 师从中国雕塑界泰⽃艺术 ⼤家钱绍武先⽣(原中央美院雕塑系系主任 及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冷术⾃2013年跟随⽗亲学习雕塑艺术后,将其中国的⽂化底蕴与先锋的艺术风格完美融合,通过不同材质的探索和形态突破,创造出独特的中国潮流雕塑风格语⾔ 。
他的作品中总是会使⽤⼤量的类⼈形形象, 既⽽引发观众对于⼈类与⾃然、宇宙以及⾃⾝的思考。这种表达⽅ 式⽆疑是聪明的,因为⼈形形象总能最⼤限度的感知和理解不同物种间的⽣命关系。类⼈化效应由约翰 ·杜威 与乔治 ·赫伯特 · ⽶德两位⼼理学家整合出框架 。尼古拉斯 ·艾普利在《读⼼: 为何我们总是误解他⼈的想法、信 仰、情感和欲望》中深度解析了为何⼈类会经常倾向于将情感投射在外表形似⼈的⽣物上,并赋予它们思想和情感 。冷术的作品⽆疑是对这⼀理论的再创作。他同时使⽤不同的材质铸建相似的⼈形,并将东⽅与西⽅的⽂化进⾏合并, 佐以他对于“⽣命间不同的关系” 的理解,倾盖在作品上。这样的做法不仅加深了观众对于艺术 品的共鸣,同时也让艺术家深邃的思考变的更加容易被理解与接纳。
克莱 · ⾟克莱尔是⼀名出⽣在新西兰,现居住伦敦的艺术家与⼯程师。他的作品曾在多个国际⼤型展览与艺博 会上亮相。多样的⽣活背景也带给了艺术家不⼀样的创作灵感。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观众可以捕捉到⼤量的视 觉信息。这些信息看似毫⽆关系 ,却被艺术家巧妙地组合在⼀起。在他的作品中, 强烈的⾊彩饱和度 ,夸张的标语和不同姿态的⼈群,都以各⾃的特⾊向观众传达不同的信息 ,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信息都是激进的。这种激进并⾮⼀种冒失鲁莽,⽽是⼀种谨慎的布置与呈现。在他的职业⽣涯早期,他带着他的作品去伦敦的画廊⽑遂⾃荐 ——这显然与当时伦敦的艺术氛围不搭,他们认为,艺术家是需要画廊去发掘的,⽽不是主动找上门的。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仍旧受到了不同画廊的追捧。他的主动,早就了他职业⽣涯的巨⼤转折。这样的冲 动在他的画⾯上更是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不仅是在传达信息 ,更是在传达⼀种能量。他的图像在艺术家本⼈ 所绘制的巨⼤磁场下,意义好像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图像变成⼀种冲击,⼀种象征。也因此,他才能在国际艺术市场上 ,站稳脚跟。
艺术家张乐华,现居住于西班⽛。许多艺评⼈将他称为后现代派的威廉 ·布莱克,这当然不仅仅限于他们的作 品经常涉及青少年逐渐成熟的过程,也因为他们都带着对于权威的叛离。布莱克醉⼼于神学⽂献,对国家教会憎恨⽆⽐,⽽乐华对于社会主流的思想也不赞同,并且⼆者的作品都体现出作者的真实坦诚,但是乐华的作品 更强调通俗的讽刺元素。 乐华创作的作品可谓朴拙,也可谓幽默,其风格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这种风格在他 以宣传画形式创作的系列绘画作品中可能体现得⽐较明显,他的讽刺漫画系列模仿公共服务宣导的⼜吻和视觉 美学形式,内容涉及中国青少年性⾏为以及来⾃跨国婚姻家庭的⼉童 。该系列绘画作品类似上世纪80年代以前 常见于中国的⽼式公告栏和宣传海报,不过作品内容则反映了当代社会⽂化所出现的⼀些议题。他是图像风格的⼤师,并尝试通过他的风格揭露⼀些⾎淋淋的社会真相——他做到了,他的作品受到了各⼤画廊与藏家的关注与欣赏。
图像,仅仅是关于图像。图像引出记忆,记忆堆积在集体的脑海中。图像的表达直击于直觉之上,将理智的假⾯摧枯拉朽的撕开。图像便是⼀把钥匙 ,⼀ 把打开祖先记忆,打开⼈类意识的钥匙。⽽正如开篇所说,艺术家,这群真正的先知,他们打开了⼈类的锁扣。在极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活中早已被各式各样的图像填满。⽽我们能做的, 就是慢下来。
慢下来, 去感受图像, 去共鸣图像。 去倾听图像所传达给我们的,集体⽆意识。
新闻稿
DIGITAL CATALOG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