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群体的艺术史

须勤



6月18日,2021,Shanghai Daily


回忆、记录、老照片、家具残骸、破碎窗户、门和地板,乃至后院中的一根树枝在王海川的手中一切都物尽其用。

王海川的个人展《意图重构》在外滩之边苏州河畔的艺术+ 上海画廊举办。作为一次回顾和艺术风格的再整理,展览展出了12幅全新丙烯作品以及艺术家的早期作品。

我的灵感来源于我的研究和我过去十年的旅行经历,王海川先生说,没有任何一件作品是一次性完成的。总是现在这里一点,之后那里一点。

风光 (2021) 中描绘了2009年重庆铜元局区域中的集体主义住宅区。这幅作品在它被送来上海的几周前刚刚完成。原本画面中的几栋住宅建筑大部分都被艺术家留下的最后几笔绿、黑和白遮挡了。这恰好让人联想到多年的侵蚀和风化能留下的痕迹。


风光,布面丙烯,2021

铜元局在1905年曾是一座铜元工厂,在5060年代又被改造为兵工厂。作为一个完整的社区,铜元局中曾建有工人的宿舍、学校、医院以及其他设施。它目睹了从繁荣到衰败的变化。现在,都市更新的进程也将驱赶社区中仅剩的几户人家,而铜元局也将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16.9平方米曾是所有员工宿舍的标准尺寸,许多家庭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60年,作为2006年铜元局艺术计划的开创人之一的王海川说到。该计划原本只打算绘制铜元局的布局,现在则已经衍生出了大量定点作品,包括艺术家拍摄的照片、绘画、装置艺术以及文学作品。

我答应每一个住户送他们一件作品作为纪念,所以这几年我不停地回到铜元局和那里的人们身边,”35岁的王海川说。现在的他依旧往返于北京和重庆。

王海川的现代主义系列作品,有些绘于画布上,有些则绘于木头表面。相较于他的铜元局系列,现代主义系列俨然一件藏珍阁。其中囊括了各种指向建筑、艺术、历史、宗教、自然等吸引艺术家全球视野的图像。


拼贴#13,旧门窗家具,2019

王海川在作品中巧用拼贴,一种否认任何决定性解释方式的创作方式。这里有一个金宝汤的汤罐头,那里一个苍白的裸女出现在椰子树上,或是一个形似复古飞行器的交通工具,又或是一个划过威尼斯河道的小划船

每一个元素像一片片拼图一般,时而层层叠叠,时而互相紧挨。艺术家解释道,这样创作方式的启发来源于他2013年在伊朗做驻留艺术家时看到的波斯细密墙画。

这样的风格让王海川得以在创作中展开一场美学游戏,结合具象以及抽象的技法,从而与观看者产生有机的共鸣而不一味主导观者的体验。正如个人的零碎经历组成了有关铜元局的集体回忆,王海川的作品从不指向任何确凿的结论,而是提供一套认知世界的全新方式。

展览信息

日期:至7月18日,周一休息,10:30 - 18:30

地点:南苏州路191号,艺术+ 上海画廊

出处: SHINE 编辑:Zhang Liu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