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栋老师提到他的《千页无限》展览中的艺术作品时,用到了一个词汇,“美丽的错误”。

那时他带着他的龙鳞装作品远赴西藏参加展览。因为藏地的干燥,湿度的变化使得纸片自然的翘起。对于展览来说,未考虑到这些客观的环境因素自然是一个失误,最终的呈现效果却有口皆碑。页片似乎都变得灵动,上下翻飞间构建了三千世界。

千页由此而来,无限亦由此而来。


                    (无尘仙山,张晓栋)

佛法中说慈悲,上乘佛法为慈,下渡众生为悲。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亦在渡人与自渡。大乘佛教鼎世时期的经书《般若波罗蜜心经》中有云,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五蕴,是佛教对世间一切生灭现象所作的简単归纳和说明。为了说明“五蕴皆空”,《心经》上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进行解释。蕴是蕴藏,集聚的意思。而五蕴被分解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范畴。这就要求修行者明白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实有的,而是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因为五蕴的有,并非我们有执的实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对有的透视,就是说有是指名义上的有,空也是指名义上的空,空是破除我们对有的错误执着,如果可以照见五蕴皆空,修行者自然能够度脱一切烦恼痛苦。


(无尘仙山,张晓栋)

而理解了“空”的意味,我们便能更好的看懂张晓栋老师的《无尘仙山》系列与《非沙》系列。这是一种具象形态被剥离后所呈现出来的“空”。山水的形态与颜色被解除后,所留下的只剩写意一般的轮廓纹理,而运用特殊手法制成的宣纸却带着无尽的细节。远看似景非景,留白写意,近看却大千世界,纸面上的每一处细节纹理,都别有洞天。


(非沙,张晓栋)

写至此,我又不由得想起日本神道教中的八百万神。神道教提倡万物皆有灵,所谓神道文化就是有关于神道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包括精神、器物、制度和行为四个层次。当山川湖泊的精髓被归纳,汇入这层层叠叠的纸片之中。张晓栋老师的世界里,万物都充满了灵性。

金刚一词最早出现在婆罗门教的典籍《梨俱吠陀》中。传闻金刚最早是因陀罗的武器,在与阿修罗的激战中坠落成为金刚。传说阿修罗在天界享受的待遇和天众、提婆一模一样,但天人早已洞悉宇宙人生的本原,早已没了目的。而阿修罗每天都在挑弄事端,永远都在忙碌,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目的地要去。


(千页金刚,张晓栋)

阿修罗不仅是比犯了罪的夜叉王有意思,比帝释天更有意思,他比每个天人都有意思,没有欲念的天人不如他,有欲念的天人一样不如他。

随时火冒三丈,随时战斗,随时天翻地覆,还有什么比这更有生命力,还有什么比这更酷的呢?

而我在张晓栋老师的《千页金刚》里,读到了同样的生命力。他圆睁怒目,身后火焰环绕。莲花座上的他不可一世,是叛逆的孩子,也是重塑规则的王。

这又何尝不是和张晓栋老师的创作理念一样呢?传统而古老的技艺,被他“叛逆”地重塑,以一种更当代得方式呈现在现代人的眼中。


三十二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张晓栋)

 

回归到题目。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句出自《金刚经》。巧合的是,《金刚经》也是张晓栋老师的龙鳞装作品之一。

“相”是表象和名相。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所以是“虚妄”。

而在赫尔曼 黑塞的著作《悉达多》中,他却提出了另一个声音。在寻找佛法的过程中,也许会变得越来越世俗,对自己的鄙夷不断加深,我执也越来越严重。所以黑塞说要出世,必要先入世。

《人类简史》中讲佛教思想,并不是要人们躲避悲伤痛苦,而是要清晰地感受身边地现实,体验事物地本质。虽然遭遇苦痛,却能够不为其所困。在快乐的时候,亦不沉溺于快乐。苦即为苦,乐即为乐。如此种种,都是生命丰硕地体验。

漫长是一件多悲伤的事,一个男人成了孩子,一个思考者成了世人。而所有地孩童身上都栖息着老人。张晓栋老师地作品,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神性的门,我们瞥见哲学,瞥见历史。而重要的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见证了那隐藏于短暂刹那间的永恒。

 

*张晓栋《千页无限》展览将延期到58日。

展览的更多资源,请点击这里

艺术+上海画廊团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保持身心愉悦,共同抗疫*